close

  4月16日晚上9點多,中山大學歷史系研究生二年級碩士蔡潔挺在寢室自縊身亡。同學們的回憶里,蔡潔挺因成績優異而被免試保送讀研,他不是性格憂郁的人。留在寢室書桌上的遺書里,蔡潔挺吐露了做出這個決絕選擇的最後心跡:“找不到工作,也無法按時畢業,無顏以對。”
  一些輿論把討論的焦點集中在歷史學專業的就業難上,這當然可以作為分析這一案件的一個角度,但客觀上說,目前大學每個學科、專業,都存在就業難的問題,面對學業和就業的壓力,如何教育引導學生以積極的心態應對,尤為重要。在這起令人心痛的悲劇中,“找不到工作,也無法按時畢業,無顏以對”很值得教育部門和學校認真思考。
  無法按時畢業,其實並不應該成為學生的壓力。在國外,攻讀學術性研究生而延期畢業的學生,並不在少數,大家也不是以是否準時畢業來衡量一個學生的學習能力,這是因為對於攻讀基礎學科的碩士、博士,國外學校往往會提供比較豐厚的獎學金,學生可在求學期間安心做學術研究,而不是想著怎樣儘快畢業去找一份工作。可在我國,這卻成為研究生們的壓力。原因是,我國研究生教育缺乏健全的獎助學金體系,學生們在求學期間,有比較大的生活壓力,不少學生一邊求學一邊兼職打工,想著儘快畢業。
  蔡同學就是如此,他攻讀的基礎學科,是需要花很多時間投入進行研究的,否則難以出成果,但為了能儘快找到工作,他又不得不去花時間考慮就業的事,其面臨的壓力可想而知。但遺憾的是,他所面臨的壓力,並沒有引起教育部門和學校的重視。據媒體報道,他曾通過聊天軟件與導師聯繫,用“痛不欲生,惶惶終日”描述自己的境況,而導師只是勸他不要太自責,而沒有進一步想到關心其心理問題。
  有關調查顯示,我國大學生中,其中20%有程度不同的心理問題,而心理問題主要來自學業壓力、就業壓力、情感問題和人際關係緊張。對於大學生的心理問題,我國教育部曾發文要求各校開設心理必修課,配備心理咨詢老師。但總體而言,高校在學生心理咨詢和輔導方面,投入有限,必修課停留在一兩次大型講座,心理咨詢中心的人員也極為匱乏。
  重視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、生活環境,加強對學生的心理教育和生命教育,這是我國教育部門和學校必須從中吸取的教訓。對於基礎學科的人才培養,我國政府應該加大扶持力度,不能任由學科隨社會需求較少而走向蕭條,同時,應該設立獎助學金,以保障學術性研究生求學,不要受經濟壓力的影響——多年前,我國國務院學位辦有關負責人就談到我國在培養學術性人才,對學生提供的生活補助太少,難以讓學生安心求學,但這並沒有引起高度重視,並採取相應措施加以扭轉。
  而大學生心理教育和生命教育缺失,是一個每每學生出問題後大家都會集中討論的問題,但每次討論之後,都沒有對現實帶來任何改變,根源在於,大學對學術研究成果的重視,遠超過對人才培養的重視,無論是辦學者,還是教授,都把更多精力投到課題、經費、論文之中,導師不導的情況十分普遍。要讓學校重視學生的心理教育、生命教育,首先必須讓大學回歸教育本位,以人才培養為核心。
  這都要求大學擺脫現在的功利化辦學,按照人才培養的規律,來重建人才培養體系,只有把教育對準每個學生個體的成長,促進學生人格、身心更為完善,才能體現出教育的價值。熊丙奇(上海學者)  (原標題:“無法按時畢業”怎壓彎學生的腰�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x08cxtpkq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